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8-05 17:22:4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八篇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八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字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生词语。学习用原来把上下文连起来。

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3、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欢乐情景。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谈话:20xx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

1、 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

2、 交流识字、学词。

(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

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

(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

2、交流,分层次。

3、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1-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

(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

(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

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京上空呢!

读两个句子,想想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用哪两个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的?

练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1970年5月1日晚,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原来------

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原来------

从收音机中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声,原来------

(5)讨论: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6)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本作业 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第4、5自然段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4、5段,默写第5段。

3、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体会顿号和叹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并听写。

(2)指名朗读课文1-3段。

2、研读4、5段。

(1) 自由朗读课文第4段,找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2) 交流汇报。(卫星种类多,发射的卫星数量多,卫星研制时间只有20多年,时间短;技术高,能按预定轨道返回地球------)

(3) 指名有感情朗读第5段,尝试背诵。

(4) 完成作业 本第6题;默写课文第5自然段。

(5) 背诵第4自然段。

3、作业 本作业 4、5题;背出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并把握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1745 980=2725,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725-1745=( ) 2725-980=( )

3.口算下面各题.

574 200476-300247 20

352-200615 300113 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利用复习中的口算最后一道题113 60.

教师叙述:同学们会很快地计算出113 60的得数,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很快计算出象113 59这样算式的得数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课题)下载

2.教学例1.(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1)下载

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1)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自己解答.

1304634130(46 34)

=8434=13080

=50(本) =50(本)

(2)学生讨论:两种算法结果怎样?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3)教师提示:

从130里依次减去46和34,等于从130里减去46与34的和.

3.学例2.(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2)下载

计算295-128-72.

(1)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 ……此处隐藏6813个字……一组关于“花香”的词语。

从题入手,想象课文可能描绘的景观,从易入手,从词入手。读题时要富有诗意的语气来朗读。

3、请学生扣住“路”字设置疑问:这一路的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的鲜花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新课时,一般可以抓住题眼,创设一定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课文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养成习惯。

1、讨论:我们初读课文应该做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归纳学习的方法。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请全班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分节朗读,并讨论其他听的同学该做些什么?

5、学生读文,老师采访:取得这么好的读书成绩,有何感想?

6、精读课文对话部分,自行寻找伙伴分角色练读。

7、推选一组读,相机采访读得不太出色的同学有何感想?

8、再读角色对话,想想说说读懂的意思。

在初读课文时做到:读准子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想一想,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索,勤动笔墨的良好习惯。

三、看画面,展想象。

1、欣赏动画,闭眼想象,一路鲜花的景象。

2、结合刚才的提供的词语描绘一下。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破水罐给路旁鲜花的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利用媒体播放动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展开联想,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空间能力。

四、感悟课文,合作探究

这美丽的鲜花与破水罐有什么关系呢?.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自主→合作(先考虑,后小组讨论。)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读中理解,抒发感受

1、在班中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学了这课文你会想……

2、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小学时读的这篇课文你会想……

在探究中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六、课内延伸,设疑拓展

1、师谈感受。

2、设疑:你从挑水工这个角色又体会到什么呢?

3、课外再要求学生读文。

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读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课文不断深入的过程,从通顺到流畅到感情朗读,在这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困难,让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练习。通过采访,间接地让学生感悟课文主题。先抑后扬,通过观赏动画想象情境,让学生感受鲜花的美丽,然后与破水罐联系起来,一美一丑,一扬一抑,前后对照形成鲜明对比,领悟其间涵着的道理。设置话题,创造平台,让学生抒发感受,既内化了课文又拓展了文本。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及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牛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五一假期刚刚结束,谁来谈一谈这七天你去哪儿旅游了?

学生自由畅谈。

老师也利用假期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旅游了一趟,并有幸随旅行团参观了上海光明集团牛奶的整个生产流水线,机会非常难得,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块去看一看呢?

2、课件播放生产过程

师:看了刚才这些,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产牛奶的整个过程中,工人们应该考虑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做一个盒子要用多少材料,一个牛奶盒可装多少牛奶,一只箱子可装多少盒牛奶……)

3、师: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全面。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就用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自主回忆

师:应该复习哪些方面呢?(生说师写: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看着上面的表格回忆一下,可以一个人轻轻地说,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说。

2、交流评价

谁先来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指名说,指名写)

名称特 征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S=2(ab+ah+bh)V=abh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面积相等;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S=6a2V=a3

3、归纳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刚才我们对有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来解决遇到的几个问题。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

(1)师:由于天气太热,牛奶容易变质,如果有小包装就好了。同学们,请你当回小设计师,为你们小组这6盒牛奶设计一个小箱子吧。

假如按照这样的排列方式装进一个纸箱(课件出示),请你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个纸箱的体积是多少?

(2)在算之前,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小盒的长、宽、高)

那么就动手量一量吧,最好保留整厘米数。

量好了就告诉老师,我们统一长度。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你是怎么求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估计学生在求表面积时会出现错误)

(4)下面三幅图,哪一幅折起来能成为一个牛奶盒?

2、开放练习

还有其他摆法吗?6人小组动手摆一摆,记下长、宽、高,再算一算表面积与体积,填在表格里。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让他们挑选一种摆放好,加以展示)

汇报交流,生说师记。

方法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1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长、宽、高越接近,即越接近于正方体,表面积越大;体积不变。)

3、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如果给你很多牛奶盒继续摆,一直摆成一个正方体为止,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最小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如何确定?取长宽高的最小公倍数)

至少需要多少个盒子?(一层摆几个,摆几层)

四、延伸创新

师:刚才我们为6盒牛奶又设计了5种包装方法,回去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这个小盒子的展开图。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