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8-05 17:21:59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鲜花和星星》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书,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七个生字,一个只识不写。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 ……此处隐藏5827个字……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4、读课文。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小英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1.会认“凤、凰、恩”等12个生字;会写“龙、柏、泼”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会结合插图学习课文。4.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5.有兴趣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教具准备1.泼水节的录象。2.教师用没有拼音的词卡字卡。3.挂图。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象导入4′

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视机镜头去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吧!

⒉(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⒊学生主动说。

⒋是啊,在录象中大家看到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时候,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每年的泼水节都十分热闹,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要求:小声地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注上符号。

⒈看录象。

⒉齐读课题。

⒊为什么“难忘”呢?

⒋学生自由读。

集中

识字

⒈(出示“我会认”图标)

先用教师的带拼音的字卡学习。

⒉(换没有拼音的词卡)。拼音都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吗?

⒊(换没有拼音的字卡)词语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能认读吗?

⒈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语认读。

⒉学生读下面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⒊学生读生字

⒋同学们真能干,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生字的吗?

⒋①我预习了课文,我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了。②我每天上学都会路过一个咖啡店,我总看到咖啡这两个字,我就认识这两个字了。③我把生字编成小谜语来记,说两个给大家猜猜吧:依山而立(端);因为有心(恩)。

朗读感悟14′

⒈这么多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

⒉小朋友请你和我们一起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指导读好长句子:“因为……”(可以根据情况再让男、女声各读一遍)

⒊是啊!“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师生呼应读第三至五自然段):那天早晨……

⒋(指导看插图),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⒌通过看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气氛,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读三、四、五自然段吧。大家说说,想怎么读。

⒍好,那我们就分两个小组赛读吧,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⒈①三位学生读完课文:1、2段一人读;3、4、5段一人读;6、7、8段一人读。②我知道了,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在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泼水节,所以这一年的泼水节非常难忘。

⒉齐读一、二自然段。

⒊师生呼应读。

⒋学生看图说话。

⒌分小组比赛读。

⒍赛读。

⒎听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朗读,我仿佛也成为傣族人民的一员,与衣着傣族服装的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⒏请同学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⒐同学们,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⒑我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到了高兴,

听到了快乐,

还听到了激动和兴奋。让我们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吧。

⒒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受感动,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傣族的泼水节多么热闹啊!

齐读六、七、八段。

⒑展示读(读句、段、篇均可)。

⒒①我还知道彝族有火把节,也很热闹。②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放鞭炮,热闹极了。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我喜欢过端午节。

作业练习及指导写字

5′

⒈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词语了。这节课,你们又能积累哪些词语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练习用词语写话,一会儿向大家展示。

⒉请同学们看49页上的“我会填”,有没有什么发现?

⒊好吧,我们来开火车组词语比赛,每人根据不同的音组词语,不能组别人已经组过的。

⒊下面请小朋友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⒋这一课要写的字很多,请大家先看看这些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⒌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看凤凰这两个字。它们俩哪儿长得像呢?

⒍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两个字,想想,写几字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⒎对。(范写“艺”)请看,如果这个横折弯钩写得像艺字下面的横折弯钩一样了,里边的“又”和“皇”就没有地方待了。好了,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字写两遍吧。

⒏评字。

⒉①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多音字,②是要求我们用多音字不同的读音组词语。③老师,我们进行组词语比赛,好吗?

⒊开火车组词语比赛

⒊填空

⒋(1)脚的右边是单耳旁,不能写成双耳旁。有三个部件,中间高,两边低。(2)鲜的左下横要变成提。(3)寿的第三横要写长,撇要写得*左边,起笔在竖中线上,给下面的寸留出空来。(4)敬字右边是反文,是四笔写成的。(5)凤里面是又不是

⒌都有几字头。

⒍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横折弯钩的折不能向里收,不能写成艺术的艺那样。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